民国时期战乱频发,中国内乱纷争,又经受了十四年抗日战争。此间战事不断,烽火连天,军阀匪患及海盗猖獗,再加上欧洲另辟茶叶产区,造成茶商苦不聊生。赤石因富领一方而屡遭匪患,商号无以自保,民国十四年,林氏阖族回迁泉州故乡,依托泉州港口遍入厦漳茶市,专注外拓茶路。其中,林礼金乃泉州茶厂学徒,跟随林氏阖族精习制茶技艺,源源不断的提供茶品进行外销。
泉州港口
民国二十五年,鉴于“林瑞苑”善殖南洋茶业收益颇丰,林氏于星洲设“林瑞苑茶叶代理总行”。仅数年之功,即为南洋茶市之翘楚。“林瑞苑”是百年前闽南茶商的缩影和代表,它的复兴在茶文化以及茶历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——雍正5年,中俄签订《恰克图界约》,双方约定在恰克图进行互市贸易。由于当时福建的茶叶在欧洲供不应求,武夷山成了对欧茶叶贸易的起点。根据萧天喜主编的《武夷茶经》中提及“陆上中蒙俄万里茶道”:“全程近经七省”。而这条起点武夷山的中蒙俄茶道也称晋商万里茶路,是继丝绸之路之后蔚为大观的茶之路。
恰克图城
俄商将茶叶贩运至中亚及欧洲各国
林瑞苑虽然是在清末进入武夷山的茶市、茶路,但也亲身经历了这条万里茶路的荜路蓝缕。挖掘林瑞苑的这段历史,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万里茶路的兴衰过程和商贸文化。此外,林馥泉在《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》中提及:“岩茶主要市场,在闽南及南洋群岛,所谓闽南即包括泉漳厦各地,居民素极嗜茶,多饮乌龙茶,其侨居海外者尤喜饮用……”。在这样的习惯下,早期武夷茶的外销多由茶商南下厦门、广州再到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或印尼等地。《武夷山市志》还记载有:“光绪4年1878年,福建口岸出口建茶4000万千克,约占全国出口总量三分之一,其中武夷茶占十分之一”,由此可见海上茶之路的繁盛。武夷山的茶叶一方面到达华侨聚居的南洋,更多的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转往欧洲各地。这就是清末以来著名的海上茶之路。
林瑞苑作为闽南商帮的一员,是最早参与“海上茶之路”的。林氏后人在武夷山种植生产武夷岩茶后,经水路直接运往福州、泉州、厦门,然后搭海船运往东南亚、欧洲,“海上茶之路”与“海上丝绸之路”高度重合。充分了解林瑞苑在海上茶之路的经历和贡献,对我们理解新时期的“一带一路”有重要现实意义。
而百年沧桑,多少事湮于华轮。记忆里林礼金说起林瑞苑总是又自豪又有几分惋惜,林氏后人林龙勇从小听其祖辈讲述林瑞苑的这段历史,他默默立志,“一定要恢复百年老字号“林瑞苑”。关于“林瑞苑”的品牌标志释义,林龙勇则是这样解释:整体外形是古代门楼形状,结合中国结、祥云纹等图形,体现中华百年传承的文化。中国自古就有“好客”这一传统,好友邻居来访,不得怠慢,遂以门楼作为品牌标志的图形元素,既有着林瑞苑在做好服务,有宾至如归之感的同时,打开百年老字号的旺盛发展之门。
于是,一段艰难而又荣耀的复兴之路即将开启!